来源:
作者:
时间:2025-04-14
点击量: 次
为优化城市停车环境、提升市民出行体验,市城市管理局统筹市区两级力量,围绕“规范停车秩序、破解停车难题、构建长效机制”目标,开展全市静态交通秩序专项治理行动,推动重点路段和区域停车乱象显著改善,阶段性成效初显。
一、高位统筹强组织,压实责任抓推进。
建立“主要领导挂帅、班子成员包干、市区联动攻坚”的组织体系。市政协副主席、市城市管理局局长彭涛多次召开专题会议,亲自部署治理工作,明确“五一”节前实现停车秩序明显改善的目标。市局班子成员分片包干督导市内三区,压实区街责任;市区两级抽调200名执法队员,组建6个中队、18个小组,开展为期一周的静态执法规范培训,重点学习执法流程、文明用语等内容,为治理行动提供专业支撑。通过“定人、定岗、定责”,构建起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的责任网络。
二、多元宣传造氛围,全民参与聚共识。
联合平顶山日报社打造“城市治理在行动—小停车、大文明”主题宣传矩阵,通过报纸、微信公众号、平观新闻等媒体平台,广泛发布执法重点、停车政策及典型案例,累计发布公告、倡议书9份。聚焦“教育引导为先”,向市民普及规范停车知识,引导车主自觉遵守停车规定,形成“停车文明人人参与”的社会共识。同时,针对商户外摆经营,主动上门宣传政策,划定外摆区域和夜市开放时段(18:00-24:00),推行“备案制”和“红黄牌”分级处罚,在保障民生需求的同时减少对交通的影响。
三、柔刚执法严管控,全域巡查治乱象。
实行“7:00-22:00”早晚两班制全覆盖巡查,重点管控市内三区“一横四纵”主干道及万达广场、平煤总医院、和平路步行街等交通密集区域,周末及节假日无休执法。执法中坚持“劝离为主、处罚为辅”,累计电话劝离违停车辆2000余辆,拖移“僵尸车”260辆、非机动车1378辆,张贴温馨提示单600余张,办理“首违免罚”1000余次,及时回应处理诉求投诉既彰显执法力度,又体现管理温度。推动商业停车场、公共停车场接入智慧停车系统,实现停车资源动态监管。目前,万达、中骏、名门天街、丹尼斯、中兴路等53个停车场与智慧停车平台联接,停车泊位达到5000余个。
四、挖潜扩容优供给,科技赋能提效能。
针对市区停车资源紧张问题,采取“增量供给+存量激活”双措并举。增量建设:新增9个郊区免费停车场(1576个车位),协调公交公司优化线路覆盖停车场周边,引导低频次用车车主停放郊区,释放市区车位资源;联合交通局、交警支队在商超、医院等区域施划40个出租车专用待客泊位,缓解临时停车拥堵。目前,建设路、中兴路等主干道及万达广场、平煤总医院门口等商圈、医院周边停车秩序明显改善,市民规范停车意识显著提升。科技赋能:在体育路、万达、人民医院等重点区域新增6处带喊话功能的违停抓拍监控点位,实现“发现违停—语音警示—自动抓拍”全流程智能化;试点光明路路内车位地磁收费系统,运用价格杠杆提高车位周转率,探索市场化管理路径。
五、长效治理固成果,构建机制促共治。
以“常态化、智慧化、共治化”为方向,推动治理行动向长效管理升级。动态监管防反弹:将集中整治转为日常巡查,保持早晚高峰执法强度,每月开展“回头看”突击检查,建立“违停高发路段清单”,通过定点值守与机动巡查结合,严防问题反弹。数据融合精管理:将违停抓拍数据接入城市智慧平台,利用AI分析违停高频时段、区域,动态调配执法力量;推动行政事业单位、国企夜间及节假日开放内部停车场,试点商业区与居民区“错时共享停车”,破解“停车难”与“资源闲置”矛盾。政策支撑强规范:推动出台《城市停车管理条例》,明确“僵尸车”处置流程、共享停车责任划分、路内停车收费标准等法律依据;制定医院、商圈等区域阶梯式差别化收费政策,通过价格机制提升车位使用效率。共建共享聚合力:成立“社区停车自治小组”,联合街道、物业、居民代表共同参与停车管理,鼓励市民通过“随手拍”举报违停及“僵尸车”;推出“文明停车积分”制度,以商场停车券、充电优惠等奖励规范停车行为,构建“政府主导、部门协同、市民参与”的共治格局。
统筹:李庆辉
审核:刘海燕
来源:联合治理静态交通专班
排版:彭 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