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
作者:王莲琦
时间:2025-05-16
点击量: 次
城市静态交通治理是提升城市品质、优化民生服务的重要环节。市城市管理局聚焦停车乱象、资源错配等痛点,以“规范、破难、长效”为目标,激活城市静态交通治理新动能,实现了重点区域停车秩序由“乱”到“治”的蜕变,为城市道路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“平顶山经验”。
一是高位统筹,构建三级联动责任体系。
我建立“市级主抓、区级落实、街道协同”三级治理架构,形成权责清晰、协同有力的工作格局。市政协副主席、市城市管理局局长彭涛挂帅统筹,通过专题会议锚定静态交通秩序提升目标,将任务细化到区、责任压实到人。市局班子成员实行分片包干督导制,统筹200名执法骨干组建专业中队,同步开展执法规范培训,构建“定人、定岗、定责”闭环管理体系,确保治理工作纵向到底、横向到边,消除管理盲区。这一机制打破了部门壁垒,形成了“一级抓一级、层层抓落实”的工作合力,为静态交通治理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。
二是多维引导,凝聚共治共享社会共识。
治理之要,在于聚民智、汇民力。市城市管理局联合平顶山市日报社打造“小停车、大文明”宣传矩阵,累计发布公告、倡议书9期,覆盖超百万人次,以舆论力量引导市民树立规范停车意识。针对商户外摆经营这一治理难点,创新“柔性引导+民生保障”模式:主动上门宣传政策,划定外摆区域并明确夜市开放时段(18:00-24:00),推行“备案制”和“红黄牌”分级处罚机制。此举既保障了商户生计,又减少了占道经营对交通的影响,实现了城市管理“力度”与“温度”的平衡,推动商户从“被动整治”向“主动配合”转变,构建起政府主导、商户参与、市民监督的共治格局。
三是刚柔并济,织密停车秩序管控网络。
在执法实践中,我市秉持“教育优先、处罚托底”原则,构建起全时段、全链条监管体系。针对主干道、商圈、医院等重点区域,实行“7:00-22:00”全天候巡查机制,通过“劝离+通知+拖移+处罚”组合拳,提升执法效能。累计现场劝离违停车辆约2万辆,通过电话通知车主挪车2000余次。张贴“违规停车温馨提示卡”7000余张,下达“违法停车告知单”约2万张,采集400余条车主有效电话,并拖移400余辆机动车。纠正2000余辆不规范停放的非机动车,拖移二轮、三轮、四轮非机动车4000余辆,清理霸占停车资源行为500多处,为700多位符合条件的车主办理“首违免罚”。累计劝离违停车辆2000余辆,清理“僵尸车”260辆、非机动车1378辆,办理“首违免罚”1000余件。既彰显了法律的刚性约束,又体现了执法的人文关怀,有效提升了市民对城市管理的认同感。
四是科技赋能,破解资源错配治理瓶颈。
面对停车资源供需矛盾,我市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,推动治理手段迭代升级。一方面“开源”:新增9个郊区免费停车场(1576个车位),优化公交线路引导长时停车外移;增设40个出租车专用泊位,缓解临时停车压力。另一方面“增效”:部署6处智能抓拍设备,试点地磁感应收费系统,运用价格杠杆提升车位周转率。此外,创新“错时共享停车”模式,加快推动机关单位停车场节假日及夜间开放,激活存量资源“沉睡价值”,有效缓解了“停车难”与“泊位闲置”并存的困境。同时,依托智慧停车系统,将商业停车场、公共停车场纳入统一管理平台,实现停车资源的动态监测与智能调配。这一举措为车辆配备了精准的“导航员”,有效提升了停车资源的利用效率。目前,万达、中骏、名门天街、丹尼斯、中兴路、二院、四院、中医院、河滨公园、新华区政府等84个停车场与智慧停车平台联网,停车泊位达7000余个。
五是高效处置,搭建民生诉求速办机制。
市民需求是城市治理的“风向标”。市城市管理局建立“接诉即办、办就办好”的快速响应机制,行动期间依托市区城市管理联合治理专班,搭建高效群众诉求处理平台。以群众举报某区车辆违停为例,专班办公室接到信息后,10分钟内调度执法队员抵达现场,完成拍照取证、粘贴告知单、通知移车等处置流程,并将结果及时共享至工作群。这种“闻令而动、闭环管理”的模式,实现了市民诉求“受理—处置—反馈”全流程可视化,让治理工作更有速度、更暖民心,累计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。如今,建设路、中兴路等重点区域停车秩序焕然一新,市民规范停车意识显著增强,静态交通治理成效成为城市文明的新窗口。平顶山市的实践表明,城市道路管理既要下“硬功夫”啃下顽疾“硬骨头”,也要用“巧办法”激活共治“新引擎”。
统筹:李庆辉
审核:刘海燕
作者:王莲琦
排版:彭 辉